取消发行上百只,涉及规模超千亿!资产荒又来了?

作 者丨叶麦穗

编 辑丨包芳鸣

图 源丨图虫

2023 年以来,信用债市场出现频频取消发行的情况,之后取消潮愈演愈烈,至今已持续了 3 个月之久。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以来,截至 3 月 28 日,信用债市场(包括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票据、中期融资票据、定向融资工具)有 128 只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规模达到 1094.58 亿元。

具体来看, 2023 年 1 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数字有所回落,当月 59 只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取消发行规模高达 348.47 亿元;2 月份,形势稍有减缓,信用债取消发行数量 19 只,规模为 131.6 亿元;3 月以来截至 3 月 28 日,数量继续攀高,取消发行数量 50 只,规模 614.51 亿元,规模已经超 1 月和 2 月的总和。

128 只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

从推迟或取消发行的原因来看,除了有三只债券表示是因为发行人自身原因之外,其余 125 只均认为是因为市场原因。从取消或推迟发行债券的规模来看,有 37 只的债券的计划发行规模超过 10 亿元。

2023 年 3 月 28 日,黄石市东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原定于 2023 年 3 月 27 日发行 ” 黄石市东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23 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本期债券发行总额为不超过人民币 4 亿元,品种一为 3 年,附设第 2 个计息年度末投资者回售选择权、票面利率调整选择权;品种二为 3 年,附设第 1 个计息年度末及第 2 个计息年度末投资者回售选择权、票面利率调整选择权。但由于近期债券市场波动较大,为合理降低发行利率,控制公司融资成本,经发行人、主承销商及全体投资人协商一致,决定取消发行本期债券。

近期推迟或取消发行信用债一览 数据来源:同花顺 iFinD

钜融资产投资经理王振召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以来,信用债取消发行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一是在 1 月受理财赎回和资金面边际收敛等因素扰动,信用债发行成本快速抬升,导致取消发行量骤升;二是在理财赎回风波渐平后,信用分化叠加近期降准的影响,优质主体在贷款利率下行后更倾向于通过银行借款融资,而低资质主体尤其是 AA 及以下主体由于信用资质较差,发行难度较高,是主要的信用债取消发行主体。

渤海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的研报表示,从信用债供给端来看,弱资质主体无法突破当前监管政策,虽有发债意愿,但可提供增量有限。高评级主体发债意愿也受到债市机构配置和发债成本影响,短期大规模发债概率小。”AA 主体发债量有所修复,但债券融资通道依然不畅。1-2 月净融资 421 亿元。但我们认为 AA 主体债券融资渠道偏紧的基本面不变,自 2021 年 ” 银保监 15 号文 ” 下发以来,AA 主体净融资额持续走低,债券发行通道依然趋紧。”

王振召也认为,信用分层这个 ” 老大难 ” 的问题依旧棘手。高资质主体在债务融资的过程中选择更多,更倾向于低成本的融资渠道,而中低资质的主体融资渠道受限,在实际操作中会更注重融资的便利性和顺畅程度,对成本的敏感度较低。

行业上看,在产业债层面,行业分化仍会是今年市场走势的主旋律,基本面有支撑的资源行业和主体有望继续得到市场青睐,而房地产等行业的市场表现仍需等待基本面回暖和政策加持;城投债的破刚兑风险较小,但尾部城投的中长久期债券仍有较大的估值风险。期限上看,经济和财政基本面弱复苏背景下,预计控制久期仍将是市场的主要策略之一,预计全年中短久期的信用债表现将优于其他期。

供给减少资产荒重现

据了解,由于多次降息降准,目前大型央企、国企的贷款利率已经非常 ” 香 “,多数都集中在 3% 到 3.5% 左右,而发债最终的成本可能在 4% 左右,发债与银行贷款的融资成本相差 50 基点到 100 个基点(BP)。这让不少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放弃发债,选择了贷款。

” 近期企业取消或推迟发行的情况确实有所上升,主要是成本倒挂问题。市场的流动性较为宽松, 特别是开年以来,银行信贷投放加大,尤其对于优质的央企、国企的贷款利率不断下调。一些资质较好的公司借款成本集中 3% 左右,而且相比发债更简单,这让一些债期较短的企业选择了直接借款。” 华南一家私募基金的负责人表示。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在信贷投放压力之下,许多银行通过下调贷款产品利率以吸引用户,当前贷款利率已经到了历史低位。根据 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的背景下,2022 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

此外,一季度是银行信贷投放的传统旺季,加之当前政策鼓励银行积极放贷、业务部门也面临优化业绩的压力,因此多数银行会通过推出各类优惠活动来吸引潜在用户,新发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信用债的供给缺乏,造成市场上的资产荒。国泰君安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短期内信用资产荒或仍将持续。国泰君安固收首席分析师表示,短期内信用债资产荒现象或仍将持续。较多投资者认为本次信用债资产荒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供需失衡,这或许也是过半投资者认为本次资产荒还将持续 1-3 个月的原因。国泰君安认为本轮资产荒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难以复制 2022 年二三季度的信用资产荒格局。一方面,随着后续经济基本面修复信号逐步确认,实体信心逐步建立,信用债供给或将边际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债券收益率绝对点位的调整,新发行资管产品时也会趋于谨慎。

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也认为,从信用债供给观察,市场面临头尾部主体发行均缩减的困境。一方面,弱资质主体有发债意愿但发行渠道不畅,AA 评级、区县城投、尾部城投融资规模均缩减;另一方面,优质主体在直融成本偏高时减缓债券发行、或转向银行信贷,与之相对,市场风险偏好持续收敛,投资机构追捧下,结构性资产荒再度凸显。而且年初以来,在混合估值和摊余成本的推动下,结合总体利率走势横盘震荡,市场进一步强化的短久期票息这一策略,这在短久期低等级城投和二永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展望 2023,机构配置需求和行为整体仍谨慎,毕竟市场并没有简单拉长利率久期,也没有进一步去尝试增强信用久期,只是在 3 年以内深耕。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向添雨

免责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网络,对本站
全部内容、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作参考,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编辑: 范热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微信:nvshen216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2536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