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价又崩了?
2023-11-08 【 字体:大 中 小 】
是继续救房地产,还是创造新未来?
前几天,莫名其妙,类似消息突然上热搜,让原本沉寂的香港楼市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之所以说莫名其妙,首先是因为香港楼价并非近日才有所谓的 " 暴跌 ",而是早就显现出不堪重负之兆。
今年 8 月 3 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的楼盘 " 亲海駅 II",首发开盘价最低报价 13810 港元 / 呎(约 13.84 万人民币 / 平方米),如果按同比周边物业计算,这个价格的确是:
跌回了 7 年前。
新盘 " 七折 " 甩卖,这在当时就被视为 " 深水炸弹 ",引发震撼。
因为," 亲海駅 " 可不是郊区楼盘。这里位于香港九龙油塘东源街,紧邻维港,距香港岛只有一站地铁。
" 李超人 " 的风向标之下,香港楼市也的确多有不妙。
" 亲海駅 " 降价后," 坏消息 " 接踵而至。
8 月 8 日,丽新发展的观塘新盘 Bal Residence,宣布降价 6% 到 10%。
9 月,香港知名 " 豪宅区 " 大潭浪琴园,有二手卖家巨亏 510 万港元求脱手,创出该区 6 年来新低。
与李嘉诚比邻而居,曾经风云一时的原千亿富豪潘苏通,因债务危机被裁定破产,旗下豪宅项目 " 傲玟 " 变身法拍房,其 6 栋、401 套房源也最低被推到 " 六折 " 大甩卖。
楼价下跌的另一边,成交也是不容乐观。
11 月 2 日,香港土地注册处公布数据显示:10 月,送交注册的楼宇买卖合约共 2938 份,较 9 月减少 24.5%,较去年同期大跌 33.9%;其中,住宅买卖合约 2123 份,较 9 月减少 25.8%。
而据中原地产预测,2023 年香港楼宇总成交量,预计仅有 5.8 万宗,较 2022 年再下跌 2.7%,很可能创 1991 年有全港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
跳出 2023 看 2024,香港楼市恐怕也是不容乐观。
其核心在于供给侧的压力。据香港差估署发表的《香港物业报告 2023》预测:2023 年,香港住宅落成量为 19950 个,同比减少 5.8%;但 2024 年,住宅落成量将达 26970 个,暴增 35.2%,或创 2002 年以来新高。
需求低谷,供应却大量增加,这对开发商们恐怕不是个好事。
有分析认为,这次香港房价快速下跌,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一是美元持续加息,令实施联系汇率制的香港房贷利率,从 0.5% 飙升至 4.75%。这不但打击购房意愿,更令高杠杆买入者加速抛售。
二是香港特区政府长期调控楼市的 " 辣招 "(政策),目前只见松动,不见撤销。
三是香港人口出现减少、外流迹象。其中,香港生育率跌至 0.77,比韩国(0.9)更低,全球垫底;加上部分港人移民海外,部分港人内地买房,也削弱了香港楼市需求。
综合来看,全球房价天花板这个帽子,香港可能戴不住了,但若以崩盘而论,那就是有点危言耸听了。
比如,20 多年前的香港楼市,那才是真正的崩盘。
1984 年,伴随《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香港进入回归过渡期。香港前途的明朗化,让房地产市场从 80 年代的繁荣兴盛,过渡到 90 年代的极度亢奋。
1991 年,港英政府进一步紧缩土地供应,实施低利率政策,更加刺激香港房价飙升。
火上浇油的是,1995 年,怡和、太古等英商资本纷纷抛售其在港物业,按常理这会导致房价下跌,但一些炒作者却利用中资为了维稳回归前市场而接手部分抛盘的事实,编出内地资金会在回归后护盘香港房市的谣言,甚至还言之凿凿:
中央政府将为省级以上干部在港置办房产。
各种传言之下,香港房价无论炒到多高,都不会在回归后下跌几乎成为全民共识——"1997 年之前不在香港买房子就是傻子 "。
整个香港买房炒房成风,金融机构、地产商忙到凌晨下班是常态。一些人为了抢到房子,还会给售楼小姐送上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礼品," 就好像买不到房子就是世界末日了 "。
疯炒之下,1995 年已均价高达 7 万左右每平的香港房价,竟在此后 1 年多再涨 50%,均价达到约 10 万每平,彻底偏离了经济发展与居民可负担的水平。
巨大的泡沫背后,是疯狂的杠杆。
当时,香港人人炒房,负债率普遍在 70% 以上,有人甚至加到 110%。这意味着不但要拿 70% 以上的收入还房贷,甚至要透支借款来还房贷。
如此严重透支,若无外力支撑,注定是维持不住的。然而,当 97 金融危机爆发,股市大跌让香港财富重挫,传说中的外力——内地资金护盘,并没有发生。
结果就是香港楼市断崖式下跌且持续新低。很多购房者变成负资产,不得不被迫将住房拍卖。
1997 年," 天后 " 王菲在高点入场,耗资 4800 万港元买入沙田宝松苑豪宅,7 成按揭、20 年贷款,仅月供就高达 29 万港元。
8 年后,这笔投资半价甩卖,都无人问津。
直到 2010 年香港楼市回暖,王菲才以 4580 万港元割肉脱手。
为救楼市,特区政府力挽狂澜,实施了包括暂停卖地,推出低息、无息贷款,减免房地产交易契税等 " 急救 " 措施。
首任特首董建华,当年曾提出雄心勃勃的" 八万五计划 ",即每年兴建公屋和私营住房不少于 85000 套,计划 10 年内让七成港人有居所,轮候公屋时间缩短至 3 年等民生善政,以及香港经济转型的大棋,也在 " 救市 " 的大局下被放弃。
多管齐下,香港楼市终于在 2003 年企稳。
2007 年,曾荫权任特首,坚持 " 稳楼市 ",停止卖地、停建居屋,任内香港房价大涨 99.5%。
2012 年,梁振英上任,开始推行 " 港人港地 ",修建公屋,为楼市降温;又加征" 特别印花税 ",实施" 加辣 "调控。
比如,如果你不是香港居民,买房先交 15% 的 " 从价印花税 "、15% 的 " 买家印花税 ",累计税率高达 30%;要是你 3 年之内卖房,还要支付 " 额外印花税 ",税率 10%-20% 不等,以此打击炒楼。
但如此凶猛 " 加辣 ",依然遏不住房价。梁振英任内,香港房价大涨 63.1%。
2017 年,林郑月娥上任,推行 " 两手抓 ":一手推 " 明日大屿 " 计划,要填海 17 平方公里,解决百万人居难题;一手放宽贷款,首付 1 成即可上车,俗称 " 林郑 plan"。
事与愿违的是," 林郑 plan" 畅行无阻," 明日大屿 " 计划却遭遇强烈抵制,无疾而终。
于是,香港房价再次像脱缰的野马,攀上了不可企及的高峰。
据美联物业数据,2023 年,即便市场萎靡,香港楼市均价依然高达 16040 港元 / 呎(约 16.1 万人民币 / 平方米),是全球房价最贵的城市之一。
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则只有 15 平方米,仅为深圳的一半。很多香港明星居住的" 千呎豪宅 ",听起来唬人,实际上不过 100 多平米。
凶猛的高房价,不但让基层民众望楼兴叹,连前特首林郑月娥都表示置业困难,卸任后也要租房居住。
所以,今天的香港楼市就算 7 折,那也是依然昂贵,所谓暴跌,甚至崩盘,不过是价值正在回归,正常正在回归。
原来,死者二人是舅甥关系。该公屋为女性死者外婆早年买下,立下遗嘱留给外甥女,但这引发舅父不满。警方于是怀疑双方为争夺公屋爆发争执,舅父砍死外甥女后,畏罪跳楼自杀。
悲剧的背后,凸显的是香港公屋的大难题。
所谓 " 公屋 ",即香港廉租房,其作用是为帮助经济困难的市民栖身过渡。由于租金很低,竞争激烈,导致公屋极难申请。
近期,有香港居民上网吐槽,他 2005 年就开始申请,结果 18 年过去,至今都分不到公屋。
由于等待时间实在太久,有人干脆另辟蹊径,争抢 " 特快公屋 ",也就是发生过命案的 " 凶宅 "。
2023 年,香港房屋署发布新一期 " 特快公屋 ",马上收到 3 万多宗申请。平均下来,每座 " 凶宅 " 竟有 16 人哄抢。
只要有房住,大家完全不在乎 " 凶宅 " 与否,毕竟抢到就是赚到。
如此紧张的供需,令香港楼市崩盘的说法,更像一个传说。
有些媒体,更是选择性报道。
以李嘉诚的 " 亲海駅 II" 为例。虽然楼盘确实低开,但 7 折出售的只有 626 套房,引发了 3.8 万人疯狂申购,超额认购数达 60 倍,成为香港有史以来认购最高的 " 新盘票王 ",妥妥的 " 日光盘 "。
而且," 亲海駅 II" 低有低的道理。
虽然这里地段不错,但旁边就是鱼市场、水泥厂,鱼腥味和噪音很大,居住环境并不理想。
专业人士也指出,每当市场低迷,李嘉诚都会快速降价出货,以尽快收回投资。
这极符合其一生谨慎的原则," 绝不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
至于李嘉诚等香港地产商也扛不住了,则更接近无稽之谈。
虽然,港资房企也受市场下行影响被拖累业绩,但其业绩下滑幅度却远逊于内地房企,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业绩早就不怎么靠卖楼本身了。
相比内地房企的高周转和一场空,香港房地产企业才真正是房地产企业,因为他们每一家都长期持有房地产物业,早就走上了 " 包租公 " 的模式,光是收租就能活得比较滋润。
以港资房企的 " 四大家族 " 为例。
2023 年半年报显示,净利润最差的 " 新世界发展 ",仍实现了 9.01 亿港元的盈利;净利润最高的 " 新鸿基地产 ",同比下滑 6.47%,却依然大赚 239.07 亿港元。
而恒基地产,营收 102.78 亿港元,竟然实现净利润 59.57 亿港元。
低营收高利润,靠的就是自有物业的租金,你站在维多利亚两岸看到的大多数高端写字楼,它们都有着长期的主人——香港地产 " 四大天王 "。
除了自持物业的抗风险,香港地产商的财务策略也是保守到 " 落后 ",前些年甚至被内地同行嘲笑:太怂,太没格局了。
" 四大家族 " 中,负债率最高的新世界发展为 56.45%;最低的长实集团仅有 21.16%,它 5000 多亿的总资产中,只有不到 1100 亿的总负债,而且手握着 438 亿现金。
就这么个身强体壮,说它扛不住,那真是咸吃萝卜操淡心了。
但也只是减,还是 " 辣 "。
甚至于,10 月 30 日,特区政府还扔出一个新的 " 重磅炸弹 " ——《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
所谓" 北部都会区 ",即与深圳接壤的元朗区、北区。这里面积高达 300 平方公里,过去却被视为 " 边陲 ",农田沼泽遍地,尚未有效开发。
按规划,北部都会区将在 5-10 年内成形、20 年内建成,届时将提供 50 万个住宅单位,容纳 250 万人口。
要知道,香港总人口不过 750 万左右,而北部都会区就要安置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与 300 万公屋人口不相上下,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
这样大的供给上来,对一心只想香港房价涨的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对香港市民,对香港经济发展,却更像是迟到的爱和决心。
因为早在 1997 年,董建华就提出香港 " 以科创为核心 " 的转型升级计划,但却受制于当时的房价暴跌,以至于诸多计划都被迫让路于重振楼市。
这让香港楼市有了后来的一路疯狂,也让香港经济和民生至今仍被高房价拖累。以至于很多人对 2003 年香港选择火速救市有不同观点,其中不乏有声音认为:如果当时香港能再忍忍房市之痛,咬牙坚持科创,或许今日之香港已经更接近国际科创中心的梦想。
这其中,最令人扼腕的,或许就是错失 " 中芯国际 "。
1997 年,刚从台积电离职的张汝京,首选香港建设世界级芯片制造基地,为此需要 200 多公顷土地。
董建华非常看好这一项目,但这个超级工程吓坏了一听到别人要土地就认为别人要搞房地产的香港人,以 " 高科技名义炒地皮 " 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
特区政府因此压力山大,工程迟迟未获放行。失望的张汝京只好改道,将工厂设在当时还相对落后的上海浦东,这才有了中国大陆最大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
香港,原本是亚洲半导体产业的起点,却在现实的地产利益与科技的理想雄心之间,选择了土地。
这导致她错失的,不光是一家高科技企业,还包括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以及在高科技领域引领全球的梦想、闯劲与信心。
梁振英也曾在一次访问中说:" 从后来的经历看,其他行业包括经济恢复还是比较快的……要是有前后眼,水晶球的话,那当年坚持下去(抑房市,强科创)就好了。"
翻译一下就是,如果香港当初能够忍住房地产之苦,咬紧牙关,坚定信心,推动转型,其实是有机会转型成功的,甚至转型已经成功了。
这也是今天重启科创梦的李家超特首,需要面对的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房价有适当的回归,对香港经济转型、民生改善,都是好事。
以科技创新打造经济腾飞的新引擎,逐步破解产业依赖地产、科创动力不足、房价居高不下三大 " 世纪难题 ",才是事关香港未来的 " 大棋 "。
这样的未来,香港从董特首时代就开始寻找了,现在,或许又是一个机会。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美编:宋晓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 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猜你喜欢

淘宝取消双 12,这些商家“哭了”


“第 2028 号患儿候诊中” 专家预计流感顶峰将至


荷兰光刻机巨头,加速对华出货


9 月,房企“稳住”了


雷军的“泼天富贵”,来了


裁员将达 10000 人!知名巨头突然大跌,什么信号?


西贝回应价格争议:出资 3000 万元承诺“不好吃,不要钱”


肇庆网红充气兔子系政府斥资 8 万定制?官方:商业街招商行为,已整改


瑞幸董事长兼 CEO 郭谨一宣布:为感谢合作伙伴,账期将缩短为 30 天


OpenAI 派系斗争曝光:CEO 阿尔特曼因为这个人被罢免


良品铺子起诉赵一鸣刻意隐瞒并购事宜,新公司后续上市恐受影响


餐饮大亨黄觉


王万洪任上被查!系 2400 亿资产国企党委副书记……


华为重磅发布!


大额红包、消费补贴来袭,数字人民币如何促消费


有人年薪过亿!曾为了抢主播豪掷重金的平台,正被明星主播抛弃


B 站,被卡脖子


瑞幸打假泰国山寨瑞幸,国内品牌如何海外维权?律师:参考星巴克


视频丨银行为何越来越“嫌弃”长期存款?


三年涨两倍!印度股市创新高后市值逼近 4 万亿美元大关
